畫冊工藝之裝訂方式
卷軸裝:
卷軸裝始于帛書,是由卷、軸、飄、帶四部分組成的、類似于簡策卷成一束的裝訂形式。卷軸裝型制,在其一長卷文章的末端設一較幅面寬度長出少許的軸(一般為木軸,但也有考究者),以軸為軸心,將書卷卷在軸上。縑帛的書,文章是直接書寫在縑帛之上;紙寫本書,則是將一張張寫有文字的紙,依次粘連在長卷之上。卷軸裝的卷首一般都粘接一張叫作“飄”的、質地堅韌而不寫字的紙或絲織品,飄頭再系以絲“帶”,用以保護和捆縛書卷。閱讀時,將長卷打開,隨著閱讀進度逐漸舒展。閱畢,將書卷隨軸卷起,用卷首絲帶捆縛,置于插架之上。
卷軸裝這種裝訂形式應用時間最久,它始于周,盛行于紙本書初期的隋唐,一直沿用至今。現今書籍雖均用冊頁裝式,但裝裱字畫仍沿用卷軸裝。
l?旋風裝:
放在插架上的旋風裝書籍,外觀上與卷軸裝是完全一樣的。它與卷軸裝的區別,只有在展卷閱讀時才得以看到。一般卷軸裝的書卷,是用一張張粘連起來、外觀上是一張整張的長條紙書寫文章的;而旋風裝則是把一張張寫好的書頁,按照先后順序逐次相錯約一厘米的距離,粘在同一張帶有卷軸的整紙上面(或先粘書頁后裝裱)的。展開平放,錯落粘連,形如鱗次。故又名“龍鱗裝”。就其翻閱的狀態而言,猶如旋風旋轉一般。
旋風裝由卷軸裝演化而來,它形同卷軸,內裝書頁,鱗次相積,逐頁翻飛,對于這種裝訂形式,歷史文獻上的記載與現在僅存的唐朝吳彩鸞手寫《唐韻》實物相合,無庸置疑。它是中國書籍由卷軸裝向冊頁裝發展的早期過渡形式。
現存故宮博物院的唐朝吳彩鸞手寫的《唐韻》,用的就是這種裝訂形式。
l?經折裝:
經折裝是將一幅長卷,沿書文版面間隙,一反一正地折疊起來,形成長方形的一疊,首末二頁各加以硬紙的裝訂形式。這種裝訂形式已完全脫離卷軸。從外形上看,它近似于后來的冊頁書籍,是卷軸裝向冊頁裝過渡的中間形式。據說,這種形式始于唐朝末年。經折裝書籍,有的一面印字,有的兩面印字。佛教、道藏,古代奏折、書簡多用之。
經折裝這種裝訂形式現在仍被采用。
經折裝的后期,又出現了一種將經折裝的前后封面連為一體,即用一張稍大于經折裝之兩個版面(加書脊厚度)的硬紙,將折疊成長方形經折裝的首末兩面粘連,并將書背包裹起來的裝訂形式。這種裝訂形式出現在經折裝通行的后期,是經折裝的變種,是卷軸裝向冊頁裝過渡的晚期形式。
l?蝴蝶裝:
簡稱“蝶裝”,又稱“粘頁”,是早期的冊頁裝。蝴蝶裝由經折裝演化而來,大約出現在唐五代時期,盛行于宋朝。宋代版印書籍,最盛蝶裝。
蝴蝶裝的方法是把書頁依照中縫,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、對折起來,再以中縫為準,將全書各頁對齊,用漿糊粘附在另一包裝紙上,最后裁齊成冊。“蝴蝶裝”?的書籍,翻閱起來如蝴蝶兩翼翻飛、飄舞,故名之為“蝴蝶裝”。
蝶裝優點有:1、便于一版內刊載整幅圖畫,不像一般冊頁書將大幅面圖分作兩半,不便閱覽;2、因插架時書口向下,四周向外,如遇蟲鼠咬損,不易損及文字;3、蝴蝶裝書籍存放插架時書口向下,灰塵不會進入書內,對保護書籍有利。
其缺點是閱讀時,每翻閱一面則遇到兩個空白面(無字面)。蝴蝶裝因有此弊,為后來的“包背裝”所取代。
l?冊頁裝:
冊頁裝是由卷軸裝經過經折裝后發展而來的。古代的碑帖、信札、手稿等多采用這種方式。具體做法是將所有裝幀之物四周鑲嵌紙邊或綾邊,然后一同裱在硬紙上,再粘在一起成經折裝樣。與經折裝不同之處在于:經折裝一版可以疊5-8個折頁,然后全部粘在一起成一卷書。而冊頁裝是每一開(書之兩頁為一開)為一版,一開一開地粘在一起。旋風裝是我國書籍由卷軸裝向冊頁裝發展的早期過渡形式。經折裝也是卷軸裝向冊頁裝發展的過渡形式之一。書籍的裝訂形式發展到蝴蝶裝,標志著我國書籍的裝訂形式進入了“冊頁裝”階段,隨后進化到“包背裝”。
l?包背裝:
又稱裹背裝、裹后背,是在蝴蝶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裝訂形式。它與蝴蝶裝的主要區別是對折書頁時字面朝外,背面相對,書頁呈雙頁狀。
早期的包背裝,其包背紙與書頁的包裹、粘接方法與蝴蝶裝相似,其區別僅在于與包背紙粘接的是訂口,而不是中縫;后來的包背裝則以紙捻穿訂代替了先期的粘接,在訂口一側穿以紙捻,訂成書冊,然后再包粘包背紙。因其包背紙(封面)包背而不穿紙捻,故稱為“包背裝”。這種裝訂形式出現于元初,元末明初多用之。清代宮廷圖書如歷朝實錄、《四庫全書》也采用這種裝訂方式。包背裝改變了蝴蝶版心向內的形式,不再出現無字頁面,但未解決易散脫頁的缺點,所以后來又發展為線裝形式。
l?線裝:
線裝書是傳世古籍最常用的裝訂方式。線裝是用線將書頁連同前后書皮裝訂在一起的裝訂形式。這種裝訂形式產生于明朝中葉,是由包背裝轉化而來的。它是我國裝訂技術史上第一次將零散頁張集中起來,用訂線方式穿聯成冊的裝訂方法。它的出現表明了我國的裝訂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。它與包背裝的主要區別是:1、改紙捻穿孔訂為線訂;2、改整張包背紙為前后兩個單張封皮;3、改包背為露背。
其特點是解決了蝴蝶裝,包背裝易于脫頁的問題,同時便于修補重訂.
線裝書出現后,一直沿用至今。從工藝方法上,后來雖有不同程度的變化,但均未超出線裝范圍。